第二百八十三章 日记33(2/4)

失火的消息传到县里,县保险公司的来了,他们考查完灾情后,说我们乡用公粮钱投了五分钱的保,烧毁一亩麦可得五十元的赔付金。村里人都不知道。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钱啊,想不到乡领导还行了这样一件善事。有人反倒懑怨了,每年交那么多公粮,咋就小气巴巴地只投五分钱的保,要是投一角或更多的保,再加上免交公粮,受灾的反

倒“发”了。谁也没有这份心情烧了自家的麦子占国家的“便宜”。

某月某日 天气晴 心情无场里的麦子都烧了,还有地里的,扫扫拾拾,又拉两小车。

麦场没有了,借村里邻居的一小块空场地。

麦子很少,摊在地上只是薄薄一小片。父亲准备打场,用自家的牲口,自家的石磙。

就那么一点点,不是很费事。我小声说:“还是借人家的用用吧,只那么一点。”

父亲回答:“只要有一棵麦子,石滚子照样滚动。”这句话我曾经听爷爷说过。

石磙子放在屋角,一年没用,四周的木框已腐朽变形不能使了。父亲忙活半天重新打造一个木框,套在石磙上再牢靠不过。牛套落满灰尘,父亲用抹布搽得光亮。给黄牛(这是给我预留的学费)拌一大顿草草里掺入两大碗麸子,好让牲口上场。地址发、布邮箱 Līx_SBǎ@GMAIL.cOM整整一年没有进场的老牛,吃足喝饱,套上光亮的牛套,拉起崭新的石磙,在薄薄的麦子上欢快地小跑。石磙碾过,地面微微颤动。

打场不仅仅脱尽麦粒那么简单,打场是表示收获的一种仪示。

我站在麦场边,看着忙碌的老牛和石磙,还在品味这句“只要有一根麦子,石磙子照样滚动”。为了一棵麦穗,而让几百斤重的石磙成百上千圈的转动,成本不是太大了吗?假若付出一百份汗水,只获得—份微不足道的成果,假若花一百元钱,只买到一元的东西,不是太不合算了吗。地址发\布邮箱 ltxsbǎ@GMAIL.COM而如果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你愿不愿为此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呢……这并非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只是一句农民代代相传的农谚,只有真正的中国农民才可能体会个中味道。lтxSb a @ gMAil.c〇m我在琢磨。

某月某日 天气 心情交公粮了。今年天旱,收成不好,公粮却不少,即便加上农业减税,人均还一百多斤。

象往年一样,村里人没有先交的,默默等待。

象往年一样,乡里早有对策,开一辆大汽车,来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定期到各村突击收粮食,挨门挨户,见粮食就往车上扔,没粮食就牵牛羊等值钱东西,逼你如数交够。这伙人到哪村都弄得鸡飞狗叫,人心惶惶,乡里称之为“下乡催粮工作小组”,村人则称之“二杆子工作队”。也不知哪天轮到我村,村里人开始做准备。

麦子失火的,乡里肯定不再征收公粮,有人想到这点,就准备把麦子藏到我家。爱军爷家的麦子拉过来了,三大爷家的麦子拉过来了,二峰家的麦子拉过来了,我家空荡荡的仓房很快堆满了麦子。

父亲说后面的老屋还能藏一些粮食,让我去后屋收拾收拾。我家搬到前面的新家已经6年多了,老屋不知道破成怎样了。

我到村后的老屋去看。

老屋确实太老了,土院墙倒了大半,院里的杂碎东西已腐烂,屋墙往里风化很深,瓦垄上丛生着干枯的藁草

屋里面的情况定不会比外面强,我打开门进去。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我打了一个寒颤,好大功夫才定下神来。剥落的墙壁上粘满灰尘,几张破洞的蜘蛛网悬挂在黑黝黝的屋角,堂屋里仅剩下一张破旧的长桌,桌上还有几件被遣忘的东西,一樽残碎的观世音,一摞虫蚀鼠咬的马列毛经典书,都蒙着厚厚一层灰尘。地上凌乱散落着一些腐烂的莱叶,冬天这儿是白菜储藏室。除父亲时不时来光顾一下外,大概再没其他人来了。

我无意间向西偏房一扭头,诧异极了。就在对面墙壁上,在几缕阳光的照射下,分明贴着一张光洁的画。怎么会独独留下一张完好的画呢,什么画呢?我不由走过去。

哦,原来是……一看到画面,神秘祟敬的感觉,突从心底升腾起来,我肃起敬起畏了。

这是一张宽幅的面部特写画。梳得齐齐整整的大背头,宽阔饱满睿智的额头,含着希翼坚定的双眼,脸庞,唇角处独特的小黑 痣 ……好亲切。WWw.01BZ.cc com?com记忆中的他大概是我最早认识的陌生人,小时候母亲常带我来他面前,给我讲他的故事,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小小的我总爱举起小手触摸他唇边的痣,当然那只是一副画,想与他说几句话,但他总是以历史的沉默注视着我。

我又下意识地伸出手指,轻轻一触画中人的唇角,同儿时一样的感觉忽然充斥全身,说不出的亲切。这时我才发觉,画面竟极其洁净——刚刷过似的一尘不染——怎能让灰尘碰到他圣洁的脸呢!

我恍然悟出个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