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搞不明白:看中的是个人,还是官位(5/16)

央协调的情形,他们也可能参与,省里能够独立完成的案件,就算是督办,大概也是责成下级纪委办理,直接下来调查一个厅级干部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尤其是省里已经立案调查的情况下,可能性就更小。唐小舟想,这或许是一次明修伐道暗度陈仓吧?名义上,中纪委下来调查宗盛瑶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下来调查别的案件。

别的案件,是什么案件宁既然要中纪委出面,恐怕就不是小级别的千部,至少也是副部级。上面下来调查一名副部级干部,自然就是一件大事,这样的调查,省里完全不知情的可能性存在吗?至少,省里有两个

部门,应该知道此事,一是省委,也就是通常被人们误认为省委代言人的省委书记。二是省纪委。中纪委毕竟不可能派出一个庞大的调查班子,许多具体工作,还需要省纪委的支持配合,省纪委被完全排除在外,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中央对省纪委失去了信任。

就另一重意义上说,中纪委如果下来调查一个案子,却又没有明确指向,那是要出大事的。社会上流行一个故事,说某省纪委准备在省直和政府组成机构中评选一批康政干部,通知候选人第二天到纪委开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是新人,他仅仅只是强调明天上午八点到纪委开会,不准缺席,却没有说明会议性质。当天晚上,有一位厅长中风进了医院,有一位厅长跳楼自杀,有一位厅长携款外逃。这故事说得夸张,却并非不是事实。如若中纪委真的时不时来一下不确定目标的调查,官员中风的病例,可能会增加许多倍。

据此判断,赵德良应该知道中纪委下来调查一事。他选择这个时候下去调研,会不会是有意为之?换个角度思考,余开鸿得到这一消息,急急忙忙跑来请示,也是考虑到事情有些蹊跷,想探一探赵德良的口风吧?连自己都能判断清廷的事,余开鸿怎么可能没有判断赵德良为什么要有意躲开?是不是中纪委此次的调查对象,是陈运达那条线上的人这倒也是一个办法。上面来调查陈运达的人,赵德良下去调研,游杰生病住院,三个书记只有陈运达本人在家,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他不出面说不过去。

而他出面接待中纪委来人,以后又是他那条线的人出事,他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陈运达那条线,又是副省级干部,这个人,就呼之欲出了。

大家都知道赵德良不喜欢形式主义,吉戎菲没有在高速公路口迎接,而是等在市委大院门口。吉戎菲领头,依次是市长孟小波,副书记姜云凯,组织部长刘兴林,站了好几十个人。赵德良坐的是考斯特,不需要有人上前去开车门,吉戎菲只是在车停稳后,走到门前迎接。迎接上级领导是有讲究的,如果对方乘的是小车,最好的办法,是主动上前开车门,并且将手搭在头顶和车门之间。一来,表示恭敬,二来,也省了领导下车的这段时间,你站在外面的尴尬。自己毕竟是直直地站着,领导坐在车上,下车之时,怎么挪动双腿,最初的一瞬间,也是低低在下。此时,你是迎上前去还是不迎?如果迎上前去,你显得比领导高得多,领导要仰起脸才能看到你,这会让领导很没面子。如果不迎,又显得不够热情,更像是平等关系。你只有弯下身去开门

,并且用手隔着车顶,才会始终保持着弓身的姿态,领导下车并且站直身子时,你的身子,仍然还是半弓着,领导就显出了高度。

领导如果坐的是考斯特,情况又不一样。领导下车,原本就是由上往下走,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开始就有。此时,你如果仍然将身子弓着,让领导显得太突出,好像是有意而为之似的,让领导觉得不自在。你还不能站得离车门太近,如果太近,领导下车的时候,你怎么办?上去搀扶领导?一会显得太馅媚,二会让领导觉得,你是不是在暗示领导上了年纪,连下车都不稳了?如果不搀领导,你又站得近,领导还没有完全落到地面,就得和你握手,领导既要考虑最后一步跨下车门,又要考虑和你握手,很容易手忙脚乱,甚至可能一个不留神,脚下踏空出洋相。因此,与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完全必要的。领导下车后,恰好向前半步,而迎接者,则向前一步。

唐小舟是紧跟着赵德良下车的,他必须小心地注意赵德良的动作,任何细节,他都必须高度警觉。当然,赵德良年畜力强,不像有些老年领导,脚步已经不稳。赵德良一个健步下了汽车,又向前迈动半步,吉戎菲恰好迎上来。

人握手,赵德良说,戎菲书记,你看上去精神不错呀。

吉戎菲说,那是肯定的,知道赵书记来视察,我激动嘛。

赵德良笑了,指着吉戎菲说,你这个戎菲呀,就你会说话。

吉戎菲向侧面让了一步,将自己身后的人让出来,同时说,我说的是实话,不光我激动,东涟市班子都激动,不信,你问问孟市长。

赵德良再次向前半步,孟小波向前跨出一大步,两人的手便握在了一起。赵德良伸出的是右手,孟小波则是双手与之相握,口里说,赵书记,一路辛苦了。

赵德良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