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录(12-23)(5/22)
。只是这东瀛的炮制之道,重术轻道,过于求其形而弃其神髓。《礼记·乐记》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天地万物,自有其本序魂。外物强为之雕琢,若与内里乾坤相悖,纵有甘冽之表,其内蕴终究单薄。”
这哪里是在论酒?分明是借酒为喻,针砭时弊! 宋华卓心猛地一震!沈墨舟的回应,比他预想中更为犀利、更为
刻!这已不是简单的立场表态,而是饱含文化底蕴的鞭挞!
他胸中那属于翱翔长空、守护疆土的豪
轰然激
!
宋华卓猛地倾身向前,隔着微醺的酒意,目光灼灼如炬:“
先生此言,掷地有声!术之雕琢,若悖天理,终究无根之萍!云笙身在青云之上,看得分明——”他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带着热血男儿压抑不住的激越,“九千里山河如画!皆是先民血汗浸润!可今倭氛
炽,觊觎之心,路
皆知!其所谓‘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之说辞,不过是……”他
吸一
气,强行将那句冲
欲出的“贼子狼心”咽了回去,换了更为文雅却同样锋锐的词,“不过是借其‘匠气’,欲覆我山河之‘本味’!”
这番话,已然抛开所有隐喻直本心!宋华卓眼中燃烧的是铁翼护国的决心,话语如同铁石相击,带着属于军旅子弟斩钉截铁的决绝!
沈墨舟执勺的手,在宋华卓这番激昂如战鼓般的宣言后,终于停住了。
他缓缓放下调羹,抬起眼,平静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锐气的飞行员,他开,声音如同古寺晨钟,穿透酒意与烛火,带着金石般的穿透力与历史长河的厚重:“宋公子看得分明。所谓‘同文’,不过是掠我衣冠以饰其盗跖之身;所谓‘共荣’,不过是掩其鲸吞蚕食之谋的一层薄纱。其形越近,其心越远;其说越巧,其谋越毒。《左传》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言非仅为华夏之防,更点
其伪善面目后的蛇虺之
。我辈读书
,虽无斩将搴旗之雄力,却也当握紧这管中之笔,剖开这层画皮,正其视听,守我文章!便是……焚膏继晷,油尽灯枯,亦当使那丹心碧血,刻于汗青之上,昭告吾族后来者!”
他将自身使命定位于文的“笔”与“心志”,这份以青灯铁笔为武器的刚烈文心,其决绝与惨烈丝毫不逊于战场厮杀!
宋华卓只觉得一滚烫的热流从胸腔直冲顶门,眼前几乎模糊!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清这位“国文先生”的铮铮铁骨!
这不是简单的认同抗报国,这是两种守护力量的灵魂共鸣!
他不再是孤鹰翱翔,文亦不是束手旁观! “先生!”宋华卓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被灵魂
处的认同感击穿的震动。
他猛地站起身,端起自己的酒杯,一躬:“云笙愚鲁,今
方知先生心志!请再饮此杯!”
沈墨舟也站了起来。
他没有推辞,同样端起酒杯,目光坦地迎上宋华卓那双燃烧着敬意与理解的眼睛:“公子铁翼凌云,志在卫疆保土!君直敬公子!”那眼神
汇中,再无试探,只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澄澈与沉重!
两只盛满赤诚的酒杯,在空中
碰撞!清脆的一声轻响,仿佛两颗同频共振的赤子之心终于相遇!
两重新落座,桌上的气氛却已截然不同。表面的客套与试探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需言明、却心照不宣的
刻默契。
第15章 惊雷
北平城铅云低垂,压得什锦花园的琉璃瓦喘不过气。凛冽的北风卷着枯叶碎屑,抽打着冰裂纹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尖啸。
威虎堂炉火熊熊,却驱不散空气中无形的冰寒与硝烟味。
吴镇岳一身玄色团花绸袍,端坐于宽大的紫檀大案之后,面沉如水。
案,一份摊开的
文函件猩红的火漆印赫然是“大
本帝国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旁边还放着一只打开的锦盒,内里是一枚刻着“华北政务委员会首席顾问”的赤金徽章,在炉火映照下闪着冰冷而诱
的光泽。
对面,本驻北平领事馆参赞土肥原贤二,
灰和服熨帖得一丝褶皱也无,脸上挂着谦恭得体的笑容,眼底却
藏着鹰隼般的锐利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大帅,”土肥原汉语流利,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立春时节,万物复苏,亦是蓄势待发之机。帝国对您之诚意,天地可鉴。这‘首席顾问’之位,虽为虚衔,实乃华北未来之枢机!只需您点,帝国重兵即刻可为后盾,助您重掌京津,再现直系雄风!此乃顺应时势,亦是保全华北黎民免遭战火涂炭之良策……”他微微前倾,姿态放得极低,话语却如裹着蜜糖的毒箭,字字句句直指吴镇岳的软肋——家国与百姓。
吴镇岳眼皮未抬,手中一对油亮核桃转得飞快,咔哒、咔哒的脆响在寂静的书房里如同催命的鼓点,敲打在松本紧绷的神经上。
他缓缓抬眼,目光如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