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母子诗词大会(1)(13/17)

的,不过是天上人间两渺茫,但自从……自从儿子见了母亲,才知世间至美,原来近在咫尺。”

他引用李白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及时行乐的渴望,又巧妙地用“情非得已”来为这段关系开脱。

王夫人被他的热情所打动,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她轻叹一声,脸上浮现出一抹无奈而又温柔的笑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我已是年纪最高,听雨的地方,该是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你还年轻,前途无量,何必为我这残花败柳,耽误了大好时光?”

她借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年龄顾虑和对未来的忧虑。

宝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轻轻覆上母亲的手,声音低沉而有力: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母亲所忧,不过是世俗眼光。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从来不将那些条条框框放在眼中。至于母亲所言残花败柳,却是大谬。依儿子看,当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母亲的风华,较之年轻女子,更多了几分成熟的韵味,如同这明月,历经岁月,愈发明亮。”

他一连引用了李白的三首诗,表达自己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豪迈,以及对母亲成熟风韵的欣赏。

王夫人听到这番话,心中已是五味杂陈。她知道,这场斗争,她终究是败了。败给了儿子那张能言善辩的嘴,败给了那些华丽的诗词,更败给了自己内心深

,那个渴望被爱、被欣赏的女人

她轻轻地,往宝玉的怀中靠了靠,低声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罢了,罢了。这一路,我们且同行,走一步,算一步吧。只是……只是万不可让外人知晓。”

她引用苏轼的《定风波》,表达了自己决定顺其自然的心境。

宝玉闻言大喜,紧紧地将母亲搂在怀中,嗅着她发间的幽香,心满意足地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母亲既已应允,儿子心愿足矣。至于外人知晓,母亲尽可放心。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我们的事,只在这月下花林间,绝不会有第三人知晓。”

他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对保密的保证。

人依偎在一起,默契地达成了某种协议。随着交谈的深入,那层由诗词编织的甲壳,再次在他们周围形成,为这段禁忌的关系,披上了一层文雅的外衣。  王夫人感受着儿子怀抱的温暖,心中的罪恶感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平和。她抬头,望着儿子那张英俊的脸,轻声道: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宝玉,你有所不知,为娘这般年纪,已是红颜老去,身子也大不如前了。昨夜……昨夜儿虽“闻香下马”,恐是……恐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如你所期望那般……”

她用委婉的诗词,表达了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昨夜表现的自责。  宝玉听出了母亲话中的不安,微微一笑,轻轻抚摸着她的脸颊,柔声道:  “母亲此言差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儿子对母亲的思慕,岂是一时之欢能够满足的?至于母亲所忧,更是无稽之谈。昨夜如何,母亲难道不记得了?”

他的手,顺着母亲的脸颊,缓缓下滑,轻轻抚过她光洁的颈项,最终停留在她那胸前的一抹红痕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母亲这里,便如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美景,让儿子魂牵梦萦,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他一边低语,一边轻轻捏住了母亲胸前那颗已经微微挺立的嫣红樱桃,指尖灵巧地揉捏着,带来一阵酥麻的快感。

王夫人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她没有推开儿子,而是下意识地挺起了胸膛,将那份饱满更深地送入

他的掌心。她的眼中,已经浮现出了一层水雾,嘴里却依旧不忘吟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啊……宝玉……你……你这孩子,怎地又……又不知天高地厚……”

她的语气,已经从严厉转为了娇嗔,显然是默许了宝玉的进一步举动。  宝玉见状,胆子更大了。他俯下身,一口含住了母亲那颗已经硬得像颗小石子一般的乳尖,舌头灵巧地舔舐着、吮吸着。同时,他的手也不闲着,顺着母亲光滑的腰线,一路向下,探向那片早已泥泞不堪的秘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含糊不清地吟诵着,手指轻轻分开那两片柔嫩的花唇,探入了那温暖湿润的花径,“母亲这里,便是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美景。儿子想要……想要潮生海隅百川沸,长风吹涛雷奔屋,可以吗?”

他的手指灵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