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2 踵贤而行(1/2)

“关于我这新识旧识,不知公可有教我?”

沈哲子朗声问道,听到他这问话,其他也都纷纷转望向竺法,希望这位佛理湛的高僧法师再发议论。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凭他们的造诣,只觉得这首佛偈有种察一切,悠然物外的豁达,细思之下颇有所得,已经很难予以辩驳。

竺法思路被打断,颇有不虞之色,这首佛偈给他触动尤,但若说到点评,却已经不知该由何说起。

竺法怯于开,沈哲子倒不感意外。时下佛教,本就并未本土化,重要的经文缺失,是先天缺憾,不足形成一个完整的传道经义,《金刚经》《法华经》等重要的经书如今统统没有译传。

因而时下江东之对于佛法的理解,往往是从玄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玄学在西晋时已经达到一个巅峰,从这个角度去诠释尚有缺失、粗成的佛法体系,便会造成义有千种、法出多门的现象。单单在江东流行的般若说,派系就有六家七宗之多。

如此纷的一个局面,便定下了佛教本土化以及发展的一个基调,佛教是派系区分最为繁复的一个宗教,百家千言,众说纷纭,乃至于互相攻伐。

换言之,时下如竺法这一类高僧,对于佛法的理解自己尚且蒙圈,以其昏昏使昭昭。用玄学理论去诠释佛家观点,这种格义手段虽然是一时权宜,但也形成佛教这种外来学说本土化的一种风格。

哪怕到了后世佛教经义已经打磨成熟,这种现象仍然难以完全杜绝,并不能说这种手段粗浅,只能说本土文化的顽强。

六祖慧能这一首佛偈,魅力之大并不在于对佛法有什么高一等的解读,之所以能够普世流传,大概还在于那种能让似有所悟的意蕴。相较之下,秀和尚那一首佛偈则就显得不够超然,不够脱俗,心内尚有物,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不惹尘埃。

若从玄学的角度去理解,秀和尚这首佛偈稍显用力,流于务实。而慧能这一首则格陡增,玄虚妙到了极点。用俗语来解读,秀和尚这一首我知道挺牛,而六祖慧能这一首,我根本不知道哪里牛

时下就连所谓高僧造诣都只是如此,至于那些佛法好者,大概也就等同后世流传颇广“青年问禅师”的段子了。

被众目睽睽望着,尽管心内尚不知该如何点评,但竺法也不能长久沉默不语,沉吟了半晌后,才叹息道:“沈郎前识有所觉,后识乃大觉。我已不知该作何定解,闻者各有体悟吧。”

这么说便不吝于承认这首佛偈妙,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够指点的范畴。于是围观众,反应各不相同,但显然都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公无所言,我却尚有一点所得。”

沈哲子微微一笑,并无息事宁的打算,他环顾众一眼,继而笑语道:“凡仰佛者,一等守于行,二等守于经,三等守于言,等而次之不过执于相。于公这等,或能恪行奉经,已算上等。至于我,应是等而上之身具佛公之言常或觉妙趣横生,于我而言,仍是等而下之之论,不知公可有异议?”

竺法听到这话,心内苦笑,纵有心反驳,苦于没有佛言可引用驳斥,只是稍显迟疑道:“应是如此吧。”

“你等于佛一途,能体会不过言之一端,或执礼舍财只奉金土雕琢之皮相,等而次之卑流,如何能体会佛闪烁之妙趣?怎么敢在我面前妄谈佛言!”

沈哲子敢大言不惭论佛,乃是因为时下并无皆具佛可成佛那种方便法门之说,就连顿悟都不是一个接受的成熟观点。既然已经在这学说里抢占一个高地,沈哲子何必要韬光养晦,要让以后羞于在他面前论佛,可保耳根一个清净。

听到这话,态之间自是不忿,但就连竺法一时都难以佛理去折服对方,他们在这方面又能说什么?

眼见众皆喑声,沈哲子冷笑两声,然后便拂袖而去。临走前亦不客气的一啐在王氏兄弟脚边,随地吐痰虽然不卫生,但这举动所传递出来的鄙视味道却是十足。一时间,王氏那几勃然色变,但也只能站在那里横眉怒视。

庾条旁观沈哲子舌战众,正觉酣畅过瘾,待见沈哲子举步离开,连忙追了上去。行在道上,他已经忍不住笑语道:“公乃是都中沙门名流,哲子郎君竟能于此道将之折服,难发一语。今之后,郎君之名必能风传都中!”

沈哲子闻言后心内不免一哂,他哪怕不懂佛法,也觉得这竺法造诣实在难称有多高,大概是本身家学渊源养成不俗的玄学修养,而后再格义类比引用佛经,谈吐便给以耳目一新之感。但这种完全依附于玄学的佛学造诣,完全流于虚妄幻灭,仅仅只能给提供一套逃避现实、流于无作为的理论罢了,算不上有多高明。

归根到底,终究是他对佛家这一套理论并不怎么感兴趣,哪怕心内会对某些高僧敬佩推崇,但也仅只针对这一个的品行守,而非针对那一套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