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2 宋应星的两个儿子】(4/6)

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中国。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

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大进步。

尽管明代纸币流通了五、六十年后就退出流通领域,纸币制度败坏了,但不少有识之士对纸币本身的作用仍给予肯定。

明初任陵主簿的叶子认为,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

它的失败‘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

就是说,元代开始实行的是权钱的兑现纸币,后来的失败就在于发行数量过多,不能维持兑现。

他说,“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

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

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钱货为之本的兑现纸币的流通制度,并且不会有什么害处。

他把纸币的兑现和凭盐引领盐、茶行领茶的兑现等同起来,说明他没有注意它们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

因为盐引、茶引的发行数必须同国家掌握的实有盐茶数相等或多余一部分,盐茶引才能兑现。

若国家掌握的盐茶实有数少于盐茶引标明的数量,就会有一部茶盐引不能兑现。

而纸币的发行数却可以多于现金准备数的几倍,同时又大致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仅持币能买到货物,而且币值也能保持稳定。

其所以如此,就在于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盐引、茶引却不具有这一职能,它们只起着汇票质的作用。

但叶子提出用兑现纸币来调节物价的办法,却是比较刻的。他说:“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之货重之,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流通,而血脉常活也。

借便听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浸,而有滥筋之患矣,此其理也”。

就是说,当货轻即物价低时,要投放货币,当货重即物价高时,要回笼货币,使流通中的纸币保持一个客观的适当数量,池中之水能动流通,如血脉能常活一样。

否则就会泛滥成灾。

叶子的上述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纸币在流通中必须保持正常的数量,才利于纸币的顺利流通和币值稳定。

曾任明英宗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刘定之,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时,仍对纸币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能致远。腰万贯之缉,手方寸之褚,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盖亦古抚世便民之良规也”。

他还赞成以纸币代替钱币流通。

他说“民之所赖以生者谷帛,而一环之钱诚若何所用者,然而钱可以致谷帛,则用钱可也。民之所赖以用者钱货,而一尺之褚又若何所用者,然而褚可以代表钱货,则用褚可也”。

就是说,纸币和钱币一样,都可以用来换衣食,可以使“自足”“自富”。

为何昔之钞有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则成为“病民之本”,他认为“夫前代许民以昏钞赴官倒换,而纳其工墨之钱,故钞无滥恶。前代许民以、会赴官收纳,而充其赋役之类,故钞有流通”。

“今也不然,钞之造于上也,有出无纳钞之行于下也,有敝而无换。及其征钞于民也,豪商大贾积钞子家而无征,管猾吏假钞为名而渔猎,阎左贫民寄田产质妻子,而后得钞以送之官,大臣谋国扰郡县间里,而后收钞以贮之库”。

因此,他提出改换新钞,或则收回旧钞的办法,并做到“上之所以赏赐傣给者以渐而出之,下之所以输纳赋役者时或而取之”。纸币就可以畅通。

这些论述,尽管对前代的纸币制度作了美化,但对统治阶级的官吏利用纸币渔猎民的贪婪本却进行了有力揭露。

对于维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也有积极意义。

有两位晚明的科学家的货币观点,一位是著名数学家李之藻,他是赞同使用白银的。

他说:“磋乎!圣王治天下,因民之与之宜之,不强也。今民不以钱币,而以银币,非一矣,上又求金之使旁午,而积金之府岁拓,明夺其所欲,而予之以其所不欲,强而行之,无乃藉青轶(铜钱)以愚黔首,天下攘攘,其亦有辞”。

意思是说,使用白银已非一心,现在又要改用铜钱,“强而行之”,与此来愚弄老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