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八章 微服私访(1/2)

朱平安了解监狱的况后,心中已有构想,不过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还是更换了常服,带着刘牧、刘大刀两出了县衙,到下面乡村进行微服私访,去实地进一步了解况,为构想实施充分调研。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朱平安离开后,刑房典吏张大年便第一时间去张县丞、姚主簿那汇报了。

“这小县尊就只是在牢房转了一圈,问了几个犯况?他想什么?”

张县丞听张大年汇报后,有些摸不清朱平安想什么,扭看向姚主簿。

姚主簿在他们这个党羽中,相当于智囊的角色,张县丞在很多重大事都会参考姚主簿的意见,比如联合六房胥吏不配合朱平安开展工作,就是姚主簿出的主意。

“他都问了什么?你从说来。”姚主簿眯了眯眼睛,看向张大年。

“一开始没进监牢的时候,他问监牢多大?多少间?后来进了外监,他问监牢怎么这么多犯?都是犯了何罪?后面他又问了几个监牢犯因何被缉押?等进了内监,他又问内监为何这么多囚犯?都是因何被缉押?”张大年如实回道。

“了解完况,他如何?”姚主簿又问道。

?”张大年愣住了,努力的回想了一下,不确定的回道,“好像很凝重。”

“呵呵,这就对了。”姚主簿闻言笑了,“还记得小县尊第一次升堂召见县衙众官吏的时候吗,小县尊将县衙的公务做了分派,他除了负总责外,还主管了案件审判。呵呵,张典吏慢工出细活,卷宗一直未能给小县尊,小县尊无法了解积压诉讼案件况,他对张典吏无可奈何,自己又等不及,只能去监牢了解况了。看到监牢满为患,当然得大了,不凝重才怪。”

听了姚主簿的分析,张县丞以为然,忍不住笑了,确实如此,小县尊他除了凝重又能怎么样呢。

张典吏也跟着一起笑。

房间里充满了三得意的笑声。

在三得意大笑的时候,朱平安一行已经到了第一个村子,这个是距离县城最近的村子。朱平安进了村子,先是去田间地看了下庄稼的长势。

朱平安出身农村,大伯不事生产,四叔又懒,托他们的“福”,朱平安从小就跟着父亲、兄长经常下地,对庄稼种植、收获等一点都不陌生。

这个村子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田里的水稻快到收获的时候了,稻谷黄橙橙的,不过总体长势很一般,从田地及附近的痕迹来看,这里的水稻经历了涝灾,朱平安估摸着每亩地大约要减产两到三成左右。

附近有耕作间隙、在田垄休息的老农,朱平安上前攀谈了起来,从老农中得知,他们的水稻确实刚经历了水涝灾害,水灾过后还闹了蝗虫,幸好规模不大,他们村子才侥幸逃过了一接,不过,这一茬水稻估计至少要减产三成。

“唉,闹了灾,粮食减产,可是这赋税却是一分也未减,这子难过啊”老农长吁短叹。

“老丈,咱们村子发生水涝、蝗虫灾害,村子里正没有组织向县衙上报吗?上报后,县衙派勘定灾,上报州府,可以酌减免部分赋税的。”朱平安不解的问道。

“上报了,怎么没上报,这么多年,每年发生灾害我们都上报,可是没用啊,也没见有谁管我们啊,这么多年了,赋税该多少还是多少,不上就罚,甚至还抓。这些当官的只知道收赋税,那里管我们死活啊。我们村的大牛他们家去年受灾最严重,可怜的,家里几亩水田就打了不足往年一成的收获,砸锅卖铁也没能凑齐赋税,年前就被抓到大牢里了。这眼瞅着又要收稻子的时候了,大牛还在牢里关着呢,他们家孤儿寡母的,咋收田里的稻子啊,哎,这子难啊”老农摇不已,叹息声一阵又一阵,额上的皱纹如田里的沟壑。

朱平安闻言,皱眉不已,前任渎职啊

按照规定,发生灾害应层层上报,百姓群众上报给知县,知县要第一时间上报给上级,然后组成勘灾小组,知县要亲自下乡村勘灾,统计受灾数和范围,区分轻重缓急,进行赈灾以及报请减免徭役赋税

听老丈所言,历任靖南知县好像都没有做到,这已经是很严重的渎职了。

不过,在古代,县令职权缺少监督和制约,这种渎职甚至滥职的况经常发生。

当官不作为,民众受其害啊,这一点朱平安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民生不易啊。

朱平安辞别了老丈,进村子又走访了数户,接着便又去了下一个村子。

这个村子的况跟上一个村子很相似,都是差不多的况。

第三个村子,朱平安选择了大姚村,就是来靖南时在城门遇到的姚老所在的村子。

到了大姚村,朱平安先是了解了村子的庄稼况后,便向村打听了姚老的住所,提了一份糕点,带着刘牧和刘大刀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