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把柄(3/4)
太后的刺激,甚至超过了那个“百万之数”。
因为宫里面包括热河的行宫,都没有这么一面镜子;上方玉食无数。她们却从来没有吃过做得这么讲究的一味鱼翅。
慈禧想起了一件事。恭亲王原是“赏食双亲王俸”的,但恭王一力辞了。本以为他“谦逊”。其实一年一万两银子,哪里放在家眼里啊;辞了,还落个好名声。
讲完“贪墨”讲“骄盈”,这方面,恭王的辫子就太多了,随抓随有。
什么截住太后的话,抢先说话啦;什么高声抗辩啦;什么故意装听不见太后的说话沉默不语啦;什么传召的时候,太监还没报完名,里面还没下“进来吧”的旨意,就掀开帘子进屋啦。
句句打进慈禧的心坎里。
甚至“擅用御茶”也在其中。
慈安为骇异:“连这种事
外面都知道了?”
慈禧冷笑着说道:“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老六的尾翘那么高,打量谁看不见呢?”
呃,“这种事”,是躺在毅勇忠诚贝子府内院西厢房的大床上,蜷在关贝子宽阔的怀抱中,“透”出去的。
恭王这些“骄盈”的事迹,大多众目睽睽,是无可分辨的,任何一桩,都算“无臣礼”,上纲上线的话,都是“大不敬”。
由“骄盈”而“揽权”。
恭王意气风发,勇于任事,这方面的事例就更多了。
军机处是国家行政中枢,但这个“中枢”仅是“事实上”的;仪制上,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就是说,军机处本质上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所有的决定都得请旨,得到皇帝的允准,以上谕的名义颁行,自己是不能独自做任何决定的。
实际当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许多没那么重大的事,恭王和下面打个招呼就办了,并没有经过两宫皇太后的这一道程序。
所以,这些事,既算“揽权”,也算“擅权”,因此也算“骄盈”。
慈禧说道:“姐姐你看,老六背着咱们姐俩,做了多少事!还有,你瞅瞅,有哪个衙门他不
手的吗?”
慈安叹了一气,默然。
至于“徇私”,只要一个新任命的官员和恭王之前过从较密,都可以归拢进来,所以事例也很多。但这一点蔡寿祺倒没有大加发挥,匆匆数语,点到即止。
因为关卓凡的目标仅是恭王一,暂时并不想扩大打击面。
本来蔡寿祺还想加上“结党”的。
“结党”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打击政敌的标准套路,其效用仅次于“谋反”,因为这是最触君主忌讳的。大臣“结党”,有了“党援”,就有了和皇帝抗争的资本,就有了“腐蚀大多数”的可能,就有可能“
政”,“篡权”,甚至“谋反”。
但关卓凡没有同意,原因还是前面那个,他暂时不想扩大打击面。非但如此,还要争取建立“统一战线”。
反正恭王的把柄已经够多了。
关卓凡现在朝廷里边还没有自己的班底。一个是活总要有,一个好汉还三个帮,自己没有三
六臂,许多事
还得依靠旧
去办。一个是如果打击面过宽,会引起过于强烈的反弹,自己刚刚上位,根基未稳,容易立不住脚;就算真能站牢了,也会牵扯过多的
力,毕竟,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是展开建设。
毕竟,还没到大开杀戒的时候。
如果玩“结党”这种把戏,“恭系”中的核心成员,如文祥、宝鋆、曹毓瑛几个必然会被牵扯进来,而且首当其冲。宝鋆也罢了,反正是关卓凡迟早要清理掉的一个;但文祥和曹毓瑛两个,关卓凡是要“争取”的。
曹毓瑛不必说,关卓凡有把握他会倒向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智囊;文祥是肯定不会背叛恭王的,但我也没叫你出卖朋友,我是叫你为国家做事。
文祥此,有担当,有见识,有能力,有
守,是当时旗
中极罕有的贤者。关卓凡以为,如果要“排位”的话,当时的旗
里边,文祥当居首位,甚至超过恭王。
还有非常难得的一点,文祥是个“睁眼看世界”的,关卓凡对他在原时空上的《密陈大计疏》印象
刻。
其中一段:“说者谓各国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
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
而后决然行之。自知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
文祥也承认,“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事有难行”,但是,“义可采取”。
那是原时空光绪元年的事,即1875年,距今不过十年。
关卓凡的印象中,这是中国的最高层领导,第一次议论议会民主制度,并给予正面评价,认为“义可采取”。
很难得了。
还有,文祥和关卓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