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三章 留着后手(2/4)

王陵之属于好战分子,平时眼里只有打打杀杀,难得他会对当前形势做出一个相对清晰明朗的见解。

所有都看向沈溪。

王陵之在众中地位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他的英勇善战经过实战检验,连皇帝都佩服王陵之的武勇,给他冠上个“小王将军”的称谓,军中没敢跟王陵之叫板,因其力大无穷,单兵能力在军中可说无能敌。

王陵之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对沈溪言听计从,这会儿既然连小王将军都有了意见,只有沈溪能说服,嘴是给自己找麻烦。

沈溪道:“援军不来,难道我们就不作战了?我们战斗力如何,只有自己清楚,外有个直观的印象吗?你们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们是三边守军,面对数万鞑靼兵马,敢放弃城塞前来驰援?再者就算他们来了,也只能在榆溪河南岸摇旗呐喊,能真正帮到我们什么?”

刘序若有所思:“末将听闻,当初兵部刘尚书撤兵到榆溪河北岸,眼看覆没在即,沈大率牛车阵紧急驰援,当时也没过河,用火炮有效支援了刘尚书,最后扭转战局,转败为胜,鞑子落荒而逃!”

胡嵩跃没好气地道:“能一样吗?当时刘尚书的军队距离河岸多远,咱们距离河岸又有多远?就算榆溪河南岸再出个牛车阵,也没丝毫用处……我们军中的火炮数量比整个榆林卫加起来都要多!需要他们架炮支援?”

沈溪一抬手,打断众的争论,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只能根据当前形势做出军事调度,鞑靼很可能在今晚全面出击,所以让全军上下提高警惕,营地中休的将士听到号角传来,也必须毫不犹豫前往战场!最后……此番鞑子杀来,终于到了我们试验新武器的时候了!”

……

……

夜幕降临。

榆溪河北岸一片平静,呈现出风雨前的死寂。

战争随时都会开打,明军士兵已回归第三、第四、第五道阵地,全都躲堑壕中,一部分进食,另一部分则倚着坑壁闭目休息。

眼前和谐宁静的场面只是暂时的,一旦命令传来,他们就要抛开一切私心杂念,趴到沙土袋墙下方的,向着前方击。

战前动员会结束,胡嵩跃和刘序等出得帐篷,心里都带着几分疑惑,因为沈溪提到了新武器,对于军中大多数来说,基本是一雾水。

“咱们军中装备的火炮和火铳已经算得上新武器了吧?”刘序突然问了一句。

胡嵩跃摆摆手:“还是等以后问大吧!既然是军事秘密,这种事不好说,也不能说。眼看鞑子就要全面进攻,咱们这几道防线太过简陋,为什么不在第五道防线后继续挖掘新的堑壕,加大防御纵了?哎……如果有一道城墙保护就好了!”

回到前线阵地,部分官兵还在进食,那些围坐在一起的中下层将领见到胡嵩跃和刘序过来,纷纷起身迎接。

“将军!”

一群向二行礼。

沈溪军中阶级分明,谁的职务高,就理所当然得到尊重,跟其余军中建制混互不统属大相径庭。

胡嵩跃先跟将士们打了个招呼,再回对刘序小声道:“这些兔崽子,来自天南地北,各种音都有,可到了沈大手下就能拧成一绳,真他娘的不容易……到现在还没听说有逃兵。”

刘序诧异地问道:“那位唐先生不就是么?可有消息传来?”

因为唐寅突然离开营地,军中传言不断,说这个没用的书生趁着第二战前线激战正酣时抢夺羊皮筏子过了榆溪河,去向不明。

“简直胡说八道!”

胡嵩跃不屑地道:“别瞎说可以理解,怎么老二你也跟着起哄?唐先生冒着风险回榆林卫城求援,却被无端污蔑,想那唐先生才高八斗,乃是沈大找回来出谋划策的师爷,岂能那么窝囊?榆溪河南岸至少有上万鞑子骑兵,唐先生只带几个随从便潜回榆林卫城,沿途可比咱留在营地更加凶险。”

刘序释然点:“原来如此,我就说唐先生不是这种嘛,如此看来沈大也想请延绥镇派来援军,只是城里边压着不肯调派兵马罢了……等回去后,老子一定要向朝廷弹劾那些尸位素餐的昏官!怎么说沈大都是掌管全国兵马的兵部尚书,咱们这些在沈大麾下打过的胜仗,比整个三边都要多,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来驰援?”

胡嵩跃义愤填膺地抱怨道。

恰在此时,马昂带着几名侍卫过来,看方向要去中军大帐那边。

虽然马昂到军中时间不长,但因为是沈溪亲自提拔,刘序和胡嵩跃这样的老不敢随便拿捏,从某种角度讲,马昂更像是沈溪的嫡系。

“老马,作何去了?”胡嵩跃随问了一句。

从岁数上来说,马昂很年轻,属于少壮派将领,也就比王陵之年长两三岁,跟胡嵩跃和刘序这样的老兵油子没法比。

但因为军中将领都有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